为有源头活水来
从“6·18”看福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消息来源:本站 | 发布时间:2019-06-22 |
福建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创新强有力的支撑。
本届“6·18”上发现,我省正着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瞄准重大科技前沿领域,深化源头创新,激发发展新动能……
瞄准产业需求
科研院所发力
“这款OCA固体光学胶具有高透光率、低雾度、耐老化性能好的特点,完全可取代进口产品。”欧浦登(顺昌)光学有限公司负责人面对参观者,自信满满。
在“6·18”科技创新平台展区,中科院STS福建中心展台的全贴合高透光率OCA固体光学胶的研发及应用项目,引发来宾关注。
高透光率OCA固体光学胶,是触摸屏的重要原材料之一,但因被国外公司垄断,原先只能依赖进口,成本高。
两年前,通过中科院STS福建中心牵线,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与欧浦登公司签约,该院洪茂椿院士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在欧浦登进行技术转化,不久,全球首条固态全贴合智能平板生产线在欧浦登投产,生产线采用的固态胶全贴合等4项发明专利技术,填补国内外该领域空白,新产品供不应求。
“实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科研院所贡献国家、服务社会、构筑创新价值链的重要体现。”洪茂椿说。他认为,产业、市场需求是导向,企业是应用端,技术要找到结合点,与企业合作共赢。
作为我省省院共建的科研机构,海西研究院创建了“前沿科学(原创研发)-变革技术-产业示范”开放互动式科技创新价值链,目前已有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0多个省部级创新平台,培植了福晶科技等20多家高科技企业,形成科学前沿、战略高技术和工程化有机互动的科技创新平台布局。
由中科院上海分院和省科技厅共同成立的中科院STS福建中心,面向福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成立三年多来,推动中科院系统28个研究所近140项科技成果在福建落地转化。
福州大学联合福建榕工环保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移动等单位共同研发5G无人扫路机。驾驶员坐在操作屏前,操纵着方向盘,传达驾驶指令,远端的无人驾驶环卫扫路机即刻完成启动、加速、减速、转向等动作。未来,无人扫路机有望实现全数字操控,操作平台也可实现无人化。
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陈平平介绍,虽然研发中心设在福州大学,但车辆的不少测试在罗源完成。那里的5G车路协同自动驾驶联合实验基地,重点围绕下一代智能驾驶技术,进行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和产品测试,目的是推动闽东北汽车产业高端化发展。
“建立面向地方产业的高校科研平台,推动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这样的思路使高校的科研创新越来越接地气。”在本届“6·18”院士专家项目签约会上,福建农林大学谢联辉院士与厦门塔斯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成功对接签约2个项目,他深有感触地说。
龙头企业牵头
搭建科研高地
将电池从-10℃加热到25℃的时间,从44分钟缩短为17.5分钟,低温充电效率提升近3倍。展会上,宁德时代自主研发的自加热技术,令行业人士惊叹。
在动力电池行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宁德时代已为全球动力电池企业著名品牌,凭借的是其技术优势,更是背后强大的科研创新平台。
去年9月,宁德时代牵头组建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国家发改委2018年批复的唯一一家、也是我省20年来获批的第2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只有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才能迅速抢占市场。我们将围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前瞻布局新型电池领域技术。”在科技创新平台项目成果推介对接会上,该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奕民表示,中心将联合院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探索横向及纵向合作,带动产业链联动发展。
基础科研能力,是创新的源头活水。今年,我省将在厦门、福州、泉州、宁德等地启动建设能源材料、光电信息、化学工程、储能电池等4个首批省实验室,打造具有国内国际重大影响力的一流创新高地,培育国家实验室预备队。
厦门大学田中群院士认为,福建省实验室要以国家实验室为目标,打造支撑国家和地方创新发展战略科技力量,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另一方面,对接区域优势与产业布局,培育我省战略性高新产业群,解决企业、高校院所等单一创新主体无法攻克的战略性、瓶颈性难题。
整合创新资源
融合协同共享
三明学院展台,氟元素唱主角。多个与企业合作的氟化工产品生产工艺模型,成为地方高校与本地产业紧密合作的见证。
我省在基础氟化工制造方面居全国前列,三明也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氟化工主产业链。
立足地方实际,发挥学科优势,近年来三明学院深耕氟化工领域,去年底,“6·18”协同创新院氟化工产业分院落户该校,福建省氟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省级应用型本科资源化工类教学联盟等重要平台,也让学院氟化工研究如虎添翼。
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院校协同”的体制机制下,学院以“平台智库+技术人才+中试基地”为新动能,开展了“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工程,从工程到产品”的全创新链科技服务,促进研究开发、应用推广、产业发展贯通融合。
学院与金氟科技联合攻关,共建无机氟化物工程中心,生产用于制造新一代锂离子电池的高纯六氟磷酸锂。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打通后,仅这一项,就可为企业新增年产值两千万元。
“6·18”协同创新院,是我省政产学研多方共投共建、吸引境内外科技资源入驻的科技创新平台,现已设立的13家产业技术分院,整合相关产业技术力量,打造产业创新链,有力助推我省抢占产业制高点。
开展技术转移,最大限度地吸纳和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已成为现阶段我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机遇和途径。
2016年以来,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引进20多家的技术转移机构入驻技术转移服务集聚区,设立区域分中心18个,其中国外5个。本届“6·18”上,中国科学院STS福建中心、中国科学院海西育成中心和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共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围绕福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技术需求,共同打造中科院科技成果在福建对接落地转化的重要平台,开展技术推广、技术转移、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公共科技服务,推进福建区域发展战略和实现创新资源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