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创会:汇聚合力 绿色发展风劲吹
消息来源:本站 | 发布时间:2022-06-20 |
首届福建碳达峰碳中和高峰论坛、首次设立“双碳”展区、首次举办生态环境项目成果发布会……第二十届海创会上,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相关部门齐聚,围绕“双碳”,展示前沿探索、科研成果与产业实践,携手共答绿色发展考题。
院士论道“碳”究未来
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有效发挥森林、海洋的固碳作用,对森林、海洋资源丰富的福建来说,尤其有意义。“2022年福建碳达峰碳中和高峰论坛”上,院士专家们透露了前沿动态。
“在碳中和目标下,我们应努力研发海洋的负排放(增加碳的吸收与封存)技术。”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焦念志教授在题为“践行碳中和战略,实施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的报告中指出,自然碳汇无法满足碳中和目标需求,我们应在减排的同时,积极开展增汇,以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他介绍了“海洋负排放(ONCE)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基本构架与基于海洋的解决方案,提出海洋碳汇对服务“碳中和”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及目标。他表示,ONCE国际大科学计划将有力促进国际交流,推动联合研究海洋负排放相应的理论机制、技术手段,推出海洋负排放国际标准体系,将为全球“碳中和”目标、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提供科技支撑。
福建海岸线长度全国第二,拥有丰富的蓝碳资源,发展滨海蓝碳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戴民汉教授在现场作题为“海洋碳汇及其与蓝色经济的协同”的报告,他认为,碳中和为高质量海洋经济及其模式发展提供机遇。海洋是融合海洋、数字、绿色和文旅经济的战略要地,可持续海洋经济亟需科技原创释能、持续发力。
能源的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于俊崇教授在会上表示,核能是安全、绿色的能源,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以及实现碳中和之后都不可或缺。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核能行业正迎来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 “开展核能综合利用”将拓展出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在节能环保宣传周举办‘海创会’,对低碳环保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同时促成各行业的交流,对实现‘双碳’目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他说。
高校“碳”索产研协同
本届海创会主展厅中央,双碳展区首秀。展区的主宾校福建师范大学去年在全省率先成立碳中和研究院,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本次带来了799件专利、345个项目,重点推介30个“双碳”相关项目。
展区中,“生活垃圾源废塑料精细化分选与高质利用产业化”占据C位。项目由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庆华教授主持完成,为全面解决我国生活垃圾问题提供技术与产业示范。陈庆华介绍说,项目可新增产值46.2亿元,实现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同样引人注目的“双塔移动通量观测平台”模型,项目由福建师范大学和上杭白砂国有林场合作,目前已进入建设招投标阶段。项目采取“双塔+移动平台”观测方式,属国际首创,结合地面观测、无人机技术、卫星遥感数据及生态模型模拟,开展气候变化、陆地森林碳源汇研究,为实现“双碳”提供科学依据。
在闽江口站进行的“湿地碳汇监测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助力闽江河口湿地申报国际重要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南方海洋研究院科研团队带来了藻贝碳储量测定与估算、藻贝生态系统碳汇评估等技术;数学与统计学院科研团队通过建立模型,研究福建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未来碳排放量预测,探索数字经济应如何助力减碳……一系列相关成果,为我省“双碳”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项目“碳”路“两山”转换
19日,福建省生态环境项目成果发布会上,国家开发银行福建省分行与莆田城市园林发展集团成功签约,携手开发莆田市木兰溪绶溪片区EOD项目(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国家开发银行福建省分行将为该项目授信39亿元,助力木兰溪打造全国首条全流域系统治理水系。
生态示范区建设、环境能源装备产业园、氢能源研发中心……发布会上亮相的150个生态环境项目获得各级金融机构、企业的青睐与积极对接。现场30个项目“牵手联姻”,总签约金额逾310亿元。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金融支持、产学研融合,生态环境项目的热度,不仅出现在展会上,更已在八闽大地高企。
据统计,我省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年均增幅在6%以上,2021年产值超过2300亿元。
围绕“双碳”目标,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具体举措,我省聚焦生态环境重点任务、民生福祉、系统治理等领域,积极策划生态环境项目。据统计,今年以来全省已策划实施2600多个生态环境项目,总投资2900多亿元。
把握时代机遇,同时不断创新模式,各地生态环保项目走出因地制宜的新路子。福建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郑彧介绍说,全省各地跳出了“就污染治污染”的传统模式,如三明市将环境整治、生态保护修复与特色产业融合,打造“以污转产”示范基地及产业链;莆田市实施全流域系统治理,区域一体推进污染治理、产业聚集、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出一批城乡统筹、陆海联动、山水共治、区域开发、产业融合等新形态、新模式。目前,全省已有两批共4个EOD项目列入国家试点。